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从一名普通的“理工男”成长为技术骨干,从一名一线产业工人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,江苏徐矿综合利用发电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副部长、工程师赵强,用15年的坚持创新和潜心钻研,铸就了一连串的徐矿“首创”。
在徐矿发电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,带头人赵强正在给徒弟答疑解惑。每天上午8点多,工作室都会召开晨会,大家伙一起讨论工作中碰到的技术难题。
可别小瞧了这个工作室。目前,创新技术专利申报已达21项,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9项、QC成果17项,创效达1000多万元。在大家的眼中,赵强就是“技术大神”。工作室成员尹华成说:“他这个人特别爱钻研,结合现场实际,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是我们青年工作者的典范。”
赵强今年40岁,毕业于南京工程学院,是个典型的“理工男”。入职15年来,他主导开展了大批创新项目,获得省市级创新项目26项。他的书桌上摆满行业技术书籍,总爱思考下一个创新项目的方向:“新能源在电网中的比例逐渐扩大,火力发电机组要牢牢把握能源发展的方向,抢抓机遇,创新驱动,加快推动绿色转型。”
他敢想,也敢做。随着近年来徐州市“无废城市”试点建设项目工作有序开展,为拓宽公司综合利用发展渠道,解决污泥掺烧的入炉难题,他主动请缨,成为污泥掺烧项目负责人。
两个多月的时间里,他带领团队一手抓现有的湿煤泥输送系统改造,一手抓流化床锅炉炉膛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试验,20多次反复修改改造方案和不停试验,终于获得成功:“以前这些污泥都是填埋来处理的。我们把它煅烧完了以后,它主要是以灰的形式被收集起来了,通过罐车送到水泥厂制备水泥了,这就叫循环利用。目前来说,徐州市80%的污泥都是我们公司来消纳的。”
污泥掺烧项目还惠及了外地企业。徐矿发电公司和苏州震泽镇签订了“绿色发展与资源循环项目”,每年可处理污泥量达12万吨。该项目为服务全省绿色生态发展,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。
赵强牵头研发的创新项目还有很多,这些项目成功的背后,是他不怕吃苦、乐于奉献的可贵品质。“汽轮机控制系统可靠性提升”是赵强负责的一个重点项目。为保证工程质量,他每天待在工地的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。5mm磁力钻头口径小,受限于现场位置,无法固定在钻架上,他带领团队坚持手工钻孔。那些天,他每天都是汗流浃背,有时候累的腰都直不起来:“那时候2021年是5月份,天还特别热,要穿那个连体服。厚牛仔布料,不通气。现场还没法用风扇吹,因为那个控制系统它比较精确,打出来的铁屑,用风扇一吹到处都是,没法清理了。”
创新是赵强孜孜不倦的追求,他不会停歇。这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是荣誉,也是鞭策,更让他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:“国家新能源蓬勃发展,给我们电力创新工作者提出了挑战,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。我们将矢志于创新,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要求,提升机组灵活性,加强绿色转型升级改造。为了这个目标,我要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。”
(江苏新闻广播/徐仁飞 徐州台/陈永峰 王艺霖 编辑/国正)